中外女性的内衣演变史,恐怕可以说是一部“遭罪史”。
咱们先把时间线倒回古代中国。不管是诃子、抹胸还是肚兜,它们的功能主要就是“遮蔽”。当时女性长期对身体缺乏认识与了解,对服饰礼仪的重视,加之宋之后越来越看重女性贞操,导致女性内衣“见不得人”,还要弱化女性固有的身体曲线特征。到了清末民初,因当时以平胸为美,出现了一种非常之紧的“小马甲”,妨发育、碍呼吸,被有识之士大加批判。
清末民初内衣款式演变
西方更为重视女性的曲线美。16世纪起,紧身衣成为“大众审美”的一部分,将女性身体紧紧地束缚成了各种流行的“样式”。各种健康伤害纷至沓来,轻有动辄昏厥,重有骨折、内脏变形。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在社会活动中,有了更重要的角色,也有了自己更加独立而丰富的思想,进而对内衣就有了更多的要求,第一项就是“不能妨碍行动”。民国初期,这种思潮(和西式内衣)来到中国,使得中国女性的内衣越来越宽松,甚至以“放乳”为时尚。而后的时间里,随着流行趋势的改变,现代内衣又登上了舞台。
需求与技术,推动内衣升级
这一阶段内衣变革最明显的因素,是健康与舒适。步入现代社会,随着审美观的变化、实用主义的抬头,现代内衣在越来越强调美观的同时,开始强调功能性。
1926年,Berlei内衣公司与悉尼大学合作,开始第一次的人体测量研究。通过对6000名女性进行身材测量(每个对象测量23个数据),形成了Berlei的女性身材轮廓类型库。
玛丽莲·梦露时代尖尖的内衣,凸显的是无与伦比的女性曲线;麦当娜的锥形内衣,是一次女性赋权的宣告。
随着印染、纺织、材料技术的进步,以及对人体数据的探知与统计,印花、蕾丝、网纱、弹性面料……多样的风格与技术,构建了如今异彩纷呈的现代内衣:
1935年,Warner公司首次将罩杯划分为ABC;
钢圈文胸的出现始于1930年代,但大规模使用得益于二战结束后不再短缺的金属供应;
1955年,出现U型前中心文胸;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杜邦公司开始生产莱卡。这种弹性有益的面料,使内衣的舒适性大大增强;
1977年,第一件运动文胸诞生;
1993年,爱慕推出了国内第一款合金记忆钢圈文胸;
……
这些革命性技术,给内衣带来了数次飞跃。与此同时,审美与观念的转变,同样继续影响着内衣产业的生态。不用追溯到很远,就以最近的二三十年为例。在2010s之前,内衣以聚拢功能为主流,强调性感;但坦白讲,它们不够舒适。因此在2010年前后,随着论坛的兴盛,女性开始交流如何选择能“凸显自身身材美丽”而非“强凹造型”的内衣,“舒适”的需求越来越占上风。直至最近无尺码内衣盛行,对舒适性的强调走向了高潮,形体美有时被忽略。
但“舒适”与“有型”,真的只能在天平两端对立吗?有疑惑,自然也会有人去持续探索答案。
比如,深耕行业30年的中国高端内衣品牌——爱慕,就基于多年人体工学的专业研究,和对数百万人体数据的监测分析,以及消费者的审美和功能需求的洞察,推出了一套“好内衣”评价体系,主要聚焦“健康、舒适、有型”三个核心维度。技术与认知共同前进,构建出的内衣,支撑了现代女性越来越细分的生活场景。
文字转自腾讯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