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端午到,全国各大博物馆推出的高颜值端午文创火了!在万“粽”风情中,敦煌研究院推出的端午“五福礼”格外与众不同,标志性的“敦煌色”“宝相花”让人仿佛一眼千年,古老文书记载的“团粽相迎”习俗化作时髦配饰,让我们在熟悉的端午印象里又多一分来自遥远岁月的惊喜与感动。
“从敦煌的壁画到敦煌的文献,都在向今天的人们展示和讲述着古人们的智慧和生活礼俗。不同的节庆有不一样的仪式感,这既体现敦煌的风土人情,更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生活美学。”敦煌研究院文创中心副主任武琼芳博士向环球网文化记者讲述。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想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与敦煌石窟、敦煌文化艺术所呈现的敦煌礼俗、节日仪式感的美学体验,都融合在今天的文创设计里。”武琼芳希望,通过文创让大家了解到“敦煌并不遥远,让敦煌的文创产品承载的美好寓意和祝福,更好地传达给我们的亲朋好友。也期待这份来自丝路的礼赠,让大家感受到敦煌文化的诚意表达,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礼敬与怀想。”
文献溯源,古代敦煌如何过端午?
《礼记·月令》称:“仲夏之月,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沿袭此登高古俗,在古代敦煌地区,也有端午节登鸣沙山的活动。人们登高望远、痛快滑沙,乐趣满满。敦煌文献S.5448《敦煌录》中这样记载:“端午日,城中士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声吼如雷,至晓看之,峭崿如旧,古号鸣沙,神沙而祠焉。”
敦煌文献中还有一条有意思的端午符咒:“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恶事尽消灭。急急如律令!”古人以此祈愿一切恶事速速离去。
端午节,一直以来都有佩戴“五毒”香囊、在手足系绑五彩丝线绳的民间习俗,是为趋吉避凶。在敦煌“县务治理”文书中还记载,古代敦煌在端午节有向亲朋好友或长官赠送这些避祸祈福礼物的习俗。
于是,“佩香囊、结绳缕、祈愿、赠礼”被敦煌研究院文创中心团队浓缩在“五福礼”中,希望这件文创可以让大家把美好的祝愿随身携带。武琼芳说,“香囊、中国结、红绳、华盖挂坠手绳、五彩绳,都承载着端午习俗和美好的寓意,设计中的纹样与色彩都来源于敦煌壁画,以此作为礼物传达来自敦煌的祝福和情谊。”
本文转载自环球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