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美曲线 时尚之美 华丽人生
联系方式:400-689-6333
简美曲线
塑造健康曲线,享受时尚之美,品味华丽人生!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返回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时尚新闻
“敦煌遗书数据库”正式上线
“敦煌遗书数据库”正式上线
敦煌研究院近日宣布,“敦煌遗书数据库”正式上线。作为全球敦煌文献资源共享平台,该数据库内容涵盖敦煌文献的基本信息、数字图像、全文录文和相关研究文献目录等4个部分。数据库同时提供各类文献的全文检索和图文对照浏览。敦煌遗书指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公元4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等,是研究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等的重要研究资料。2012年,由敦煌研究院主导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遗书数据库”立项。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联合浙江大学组建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探索,研发完成了支持敦煌遗书录入、检索浏览、输出等管理与使用功能的“敦煌遗书数据库”软件系统。2021年5月,该项目顺利通过结项评审。敦煌研究院将继续对流散于全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进行全面整理与收录,实现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文物数字化,建设便捷的敦煌文献数据共享平台,并推动全彩印《敦煌文献全集》的出版工作。(记者付文)本文转载自环球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2-08-24
日本国宝设计师森英惠去世 享年96岁
日本国宝设计师森英惠去世 享年96岁
据媒体报道,继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去世之后,日本时装界再带来噩耗,被誉为“蝴蝶夫人”的森英惠于8月11日的东京家中去世,享年96岁。上世纪七十年代,森英惠成为亚洲首个加入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公会的设计师,1977年前开始在巴黎高定周发布自己的高级定制系列。2004年,在发布秋冬高定系列后,森英惠宣布退休,并正式关闭品牌的高级定制线,只保留成衣和香水业务。本文转载自环球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2-08-23
评委谈“天坛奖”更佳影片:“真善美的呈现”“极具包容极有爱”
评委谈“天坛奖”更佳影片:“真善美的呈现”“极具包容极有爱”
8月21日,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更佳影片媒体观影会于北京顺利举办。出席本次观影会的嘉宾有“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主席、中国著名演员李雪健,“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评委:中国导演郭帆,英国导演柯文思,中国演员、导演、编剧秦海璐,以及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国际电影节运行中心主任、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崔岩。观影会现场,众多媒体记者一同观看了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更佳影片《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这部芬兰影片以对盲人群体感官世界及情感状态的精准呈现,得到了在场媒体一致好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更佳影片《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媒体观影会现场。在评委见面会环节,谈及《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的点睛之处,李雪健用“真善美的呈现”“人性与艺术的融合表达”“不看到最后誓不罢休”表达了他对这部电影的深刻感受。而影片中极具压迫感的大特写、虚焦镜头特效变化,都极其让人容易产生代入感,李雪健说自己从开始“咬着牙”然后看到渐渐进入到人物内心,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深深震撼到自己。同时,李雪健还表示艺术是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在这方面这部影片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郭帆认为,该片是今年他在北影节看到的“更具创新精神的影片”。而“天坛奖”这样的国际电影竞赛单元的存在,恰恰激励了所有电影人去创造更多有探索精神的影片。秦海璐在谈到观影感受时,形容这部影片“极简、极致、极具包容、极有爱”,电影中极简的故事叙述、极致的镜头压迫感与演员淡然的表演都让其印象深刻。同时,入围作品中女演员们在角色创造上超强的表达力、创造力,尤其是本届“天坛奖”更佳女主角获得者、影片《妈妈!》主演吴彦姝多维度的表演,令获得过多项表演奖的秦海璐都连连感叹:“我要回去好好研究一下。”观影会上,“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对更佳影片《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的全面解读,让媒体记者们更具象化地看到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长足进步。正如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国际电影节运行中心主任、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崔岩所说:“北京国际电影节是一个年轻的电影节,我们团队一定会继续努力,因为我们爱电影,北京国际电影节也会一直在,因为我们爱电影人、爱影迷!”本文转载自环球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2-08-22
新媒体融合舞剧《穹顶》在沪首演
新媒体融合舞剧《穹顶》在沪首演
这是8月19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拍摄的舞剧《穹顶》彩排现场。当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委约作品——新媒体融合舞剧《穹顶》首演。在舞台上,现代舞的编排与数字多媒体技术相交融,演绎古老的良渚文化,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是8月19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拍摄的舞剧《穹顶》彩排现场。当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委约作品——新媒体融合舞剧《穹顶》首演。在舞台上,现代舞的编排与数字多媒体技术相交融,演绎古老的良渚文化,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文章转自环球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2-08-22
国产科幻剧,还需注重打造“硬核”
国产科幻剧,还需注重打造“硬核”
电视剧《天才基本法》(上图剧照)前日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首轮收官。这个发生在两个平时世界、由学习数学而引发的故事,让观众感叹这是个“烧脑的科幻故事”。综合多家播出平台的信息看,目前有《三体》《火星孤儿》《仿生人间》等10多部科幻题材剧处于待播状态。《天才基本法》掀起的这一波热潮,能否让接下来播出的国产科幻题材剧赢得口碑和市场?我们拭目以待。国产科幻剧渐火尽管起步晚,但近几年国产科幻题材剧可谓异军突起,受到年轻观众群体的喜爱,也成为网络播出平台的宠儿。作为一个显著特点,国产科幻剧基本采用“科幻+”的模式。《天才基本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互穿平行世界为壳,以数学为工具,电视剧《天才基本法》在平行时空和数学理论的交织下,勾连起亲情、成长与青春等多重元素。剧中第一次穿越情节,提出的思考是“才华与热爱,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剧中的林朝夕借由一张小学奥数集训营的旧合影,与同学纪江穿行到了“芝士世界”进入奥数夏令营,从而展开一场有关数学的冒险。父亲林兆生和训练营负责人张叔平对于学习数学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快乐教育”与“鸡娃教育”的对立。剧中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启迪观众自己去寻找答案。第二次穿越,提出当你有机会做出人生第二次选择,是应该选“坎坷的原路”,还是“作弊的捷径”的难题。剧中对这个考验人性的问题,给出了最终的答案——平行世界再美好,人还是要回到现实,勇敢面对现实生活的磨难。剧中林朝夕和裴之的经历,其实是把一个哲学式的思考藏在了科幻故事的背后,从而引导观众辨析是与非,对与错。难逃“借壳”科幻套路今年年初,科幻题材剧《开端》的热播以及在海外播出获赞,掀起了一阵关于国产科幻题材剧的话题热潮。尽管相较于《天才基本法》,《开端》的科幻感更强,但其实它也是套用“科幻+”的模式。纵观目前待播的十多部科幻题材剧,也基本沿用此套路。接下来待播的国产科幻题材剧中,最为令人期待的,莫过于根据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三体》。电视剧《三体》由杨磊执导,张鲁一、于和伟、陈瑾、王子文、林永健、李小冉等主演,讲述了纳米材料学家汪淼与刑警史强共同揭开了地外文明“三体”世界的神秘面纱。通过该剧此前发布的预告片,我们似乎可以窥探到这部科幻题材剧硬科幻的味道非常强烈,期待这部剧能够把国产科幻剧的制作水准提升一个档次。此外,青春科幻剧《火星孤儿》讲述了在外星文明降临、世界面临崩塌之际,一群热血的高中生全力抵抗、拯救人类最后希望的故事;奇幻悬疑剧《球状闪电》讲述了14岁少年生日夜遇雷雨及诡异的球状闪电,由此命运被彻底改变的故事;《紫川》讲述了紫川秀在好友们的帮助下,平息了光之星球的内乱外患后,决定带领众人重返地球的故事。《仿生人间》《在你的冬夜里闪耀》《爱的元宇宙》等剧,也都以科幻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切入讲故事。国产科幻剧为何乐于与其他类型融合,究其根源,是因为国产剧一直缺乏“硬核”的科幻作品,缺乏成功的科幻文学文本和成熟的工业积累。而“科幻+”这种软科幻或者说奇幻,更符合国产电视剧的叙事特点,既能减少制作成本,也能为观众迅速营造代入感。国产科幻剧要想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还需在打造科幻“硬核”上下工夫。本文转载自环球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2-08-19
秋天的第一次心动 换季就是换一种生活情调
秋天的第一次心动 换季就是换一种生活情调
立秋刚过,年轻人的社交网络就充满了“秋天第一杯奶茶”“秋天第一支口红”等关键词条。实际上,站在夏秋换季的节点,时尚界也拥有对“第一件”的仪式感。但记者留意到,与满屏的网络热词所不同的是,时髦人似乎更愿意将此作为一种标志性单品——它既是符合潮流趋势的,还能体现个人独特风格,且代表了新一季生活情调的开启。早秋“第一件”,换的不仅是新品,同时还有新的心情以及新的叹生活的方式。“第一件”衣服加点色彩,增加愉悦“一贯是走全身黑的风格,秋天来了想试点不一样的。” pin artists造型总监邓颖告诉记者,想买以及准备买的清单早已在脑海中,“我喜欢反其道而行,相比起COS的黑色一字肩紧身上衣,我更大可能入手Low Classic的灰橄榄绿西装套裙。”在邓颖看来,她每天的工作不是在去摄影工作室拍片的路上,就是在造型衣帽间熬夜加班,她很需要一件物品来提醒她四季气候的变化。“作为地道的广州人,我记忆中真正意义的秋天是数年前在北京参加朋友婚礼时度过的,很喜欢也很难忘。”邓颖表示,今年她计划抽出闲暇时间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秋季的第一件单品可以作为送给自己开启旅程的礼物。实际上,在近年的国际秀场上,设计师们都表达着对衣服“故事感”的浓重偏好,比如2022年以“哎的进行曲”为主题的Gucci全新系列大秀。资深国际买手Grace告诉记者,现在的消费市场已经很难用某几个流行单品来形容最新潮流了,但方向性的趋势却是很明显。“带点戏剧意味的、拥有多功能的服装,在入秋后尤其受欢迎。”无独有偶,时尚专栏作家GiGi告诉记者,她的秋天第一件单品其实早在夏天时买好了,“这是COMMEMOI的风衣,它的更大特色既是风衣,也可以是一条裙子,出自名模吕燕的设计品牌。”在GiGi看来,黑色风衣本来就很有故事感,轻薄的褶皱面料搭配漆皮,更添酷酷的时装感。“当然我也很贪心,同时入手的还有些彩色类的单品,慵懒秋季,多一份颜色,会多一分快乐。”“第一件”配饰提升气质配饰作为时髦人用以“点缀”整体的关键,入秋后的“第一件”不约而同地以贵重单品为主。BiBi是从事广告行业的“新丁”,作为“95后”她喜欢入手高保值时装配饰。“虽然立秋后的广州还没开始降温,但完全不妨碍我早早入手爱马仕早秋的新品丝巾。”BiBi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与设计和艺术相关,一件好的单品不仅能为造型加分,还能表达好品位,显出好气质。“本来我对红色不太感冒,但丝巾上图案与色彩构成却让我打破自己的常规。”BiBi认为,在日常通勤的路上,若能系着充满艺术氛围的丝巾,心情一定超级好。事实上,在往年的秋冬秀场上,鲜少出现粉嫩跳跃色彩的单品,但今年的国际舞台有点例外。“我早早预定了香奈儿早秋高级手工坊系列的包包了”,Rachel是珠宝行业的资深鉴定师,她同时也是包包爱好者与收集者。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日的工作常需穿着深色职业套装,尽管不是强硬要求,但这也是她工作时对自己的一个形象提醒。“我特别喜欢配饰,尤其是包包,既带有装载物件的功能性,还兼备展现个人魅力的时髦度,比如今年秋天入手的第一件,稀少款的藕粉色羊皮的包包让我神清气爽。”在Rachel看来,每一款包代表不同的好心情,而她的秋天第一款,必须是爆棚的少女心。“第一件”生活用品靓,从“头”开始对于时髦人来说,若你穿着一身靓丽,却顶着“乱糟糟”的头发,是一件不太体面的事情。记者发现,换季除了需要更换衣橱以及梳妆台的瓶瓶罐罐之外,不能忘记更换的还包括浴室用品,尤其是洗发水。时尚专栏作家GiGi表示,入秋后不仅肌肤会变得干燥,头皮与发丝同样会。“所以我入秋第一件生活用品,首先是换掉洗发水。”GiGi告诉记者,洗发水可以选择有机以及含有阿甘油成分的产品,用以增加滋润度,另外也可以根据自身以往的惯例,多备几瓶防脱洗发水,用来对付换季掉头发的现象。不少潮人入秋后会考虑更换发型的事。今年刚上大四的小茹告诉记者,自己是每年国际时装周的忠实粉丝,不仅看衣服和包包,还看模特最新的发型。“我天生发质不错,所以在生活用品中我最注重头发和头皮保养。”但小茹表示,她今年秋天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剪掉瀑布长发。“我想尝试一下甜酷风格,就像Ami巴黎时装周的模特一样,不染烫保持黑色,应该会有惊喜!”当然,小茹也理智地表示,到时候会跟发型师认真商量一下,如何契合自身脸型来进行修剪,不能破坏入秋后的第一份好心情。时尚手记“第一件” 也可以是家的空间升级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许多时髦人都会集中在比较“小”的物件来表达入手的“第一件”,但更偏好时尚生活的人群,则会将重心放在家居空间的升级与改造上,比如秋天第一套音响、第一张按摩椅、第一组搪瓷餐具等。其中时尚专栏作家GiGi关于给自己家进行升级的计划,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她告诉记者,经历了漫长而炎热的夏天,入秋是身心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我准备将厚厚的窗帘换成更有文艺感的百叶窗、将北欧风的餐桌换成法式复古的、将女儿稚嫩可爱但充满想象力的画代替名家作品,希望能在秋天来临之际,给家营造更温暖、舒适的感觉。”是的,正如GiGi所言,“对比过去,现在换季更注重的是身心舒适和内心的维护”。秋天“第一件”作为一种生活仪式感,可以是小物件,也可以是大物件,但珍贵的程度却是不分大小,这个秋天的“第一件”你入手了吗?(记者 谭伟婷)本文转载自环球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2-08-19
资生堂22年上半年财报:利润大跌近24% 中国成全球第一大市场
资生堂22年上半年财报:利润大跌近24% 中国成全球第一大市场
近日,日本美妆巨头资生堂集团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的财报。财报显示,资生堂集团2022上半年集团销售额、利润双下滑,中国地区上半年销售额为1157.3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8.56亿元),同比下滑19.7%。不过,中国市场以约3600万人民币的差额超过日本市场,成为资生堂集团第一大市场。根据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资生堂集团实现净销售额493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7.19亿元),同比下降0.4%;营业利润为17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51亿元),同比下降23.9%。资生堂计划将销售额预期下调至1.07万亿日元(约542.8亿元),营业利润预期下调400亿日元(约20.3亿元)。本文转载自环球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2-08-17
品读《卓别林自传》:行在雨中,没人能看见他的泪
品读《卓别林自传》:行在雨中,没人能看见他的泪
如何成为一个好演员?有人给出这样两个答案——一个是“无论如何,演戏基本上需要的是感情……一个人十分聪明,但如果毫无感情,他就可以表现为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一个人情感丰富,但如果没有智力,他结果就是一个与人无害的白痴。但是,如果智力与感情获得理想的调和,那样就产生了更好的演员。”另一个是“你单是热爱戏剧还不够,你还需要热爱和相信你自己。”《卓别林自传》[英] 查理·卓别林 著 叶冬心 译 译林出版社这两个答案足够“权威”,因为它们出自卓别林笔下。这个以破礼帽、小胡子、肥裤腿、大头鞋,外加一根拐杖为搭配的男人,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巨匠。卓别林在自传中写道:“要使群众受到感动,获得快乐;要让他们看到生活中的种种悲欢离合;要描绘那种对失去了爱的恐惧;要同情那些无端受害的人;要满怀希望,本着和平与友爱的精神,去弥补那受到损坏的部分。”读叶冬心翻译的《卓别林自传》是多年前的事情,学校图书馆里提供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译本。今年,译林出版社再版此译本。叶冬心在翻译此书时曾自述:“本书据英国博利·黑德出版公司一九六四年版本译出。从内容看来,自传是作者一九五三年移居瑞士韦维后所写,完稿不早于一九五七年。其后作者虽曾于一九五七年拍摄《一个国王在纽约》,一九六六年拍摄《香港女伯爵》,但是,在一九七七年去世前,他一生的艺术活动主要已概述于这本自传中。”卓别林生于1889年,去世于1977年。撰写自传时,他已60多岁,回顾自己的人生,剖白从影心境,展示自己全部的魅力、勇气、追求和信念,记录自己在伦敦南区贫苦的童年、初次登台的经历、为争取拍摄自主权而付出的努力、失败的婚姻、从好莱坞的逃离等。也正是在这部回忆录中,重现了电影和戏剧史上的许多细节与轨迹。卓别林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演员家庭,父母均是英国马戏团中的知名喜剧演员,但因为年老而被迫离开舞台。二人早早离异,父亲在年仅37岁时就因酗酒过量而去世,母亲则长期遭受精神疾病折磨。卓别林5岁那年离家出走,跟随马戏团去巡游,表演木屐舞。只不过,等待他的不是想吃的蛋挞和每周3.6英镑的酬劳,而是饥肠辘辘和动辄打到身上的木头棍子。几个月后,他偷偷逃走,靠搬运蔬菜谋生,睡在驴子脚下,以生萝卜和烂苹果为食。后来,卓别林参与了卡诺剧团《福尔摩斯》一剧的巡回演出,并成为舞台明星。随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期间,被基思顿电影公司雇佣。在第二部电影短剧《威尼斯儿童赛车》中,他创造了极负盛名、深受喜爱的“流浪汉”形象。很快,他开始自导自演。1919年,他与道格拉斯·范朋克、玛丽·碧克馥、D.W.格里菲斯,一同创立联美电影公司,发行大师级作品《巴黎一妇人》《淘金记》《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等。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卓别林的事业陷入低谷,他本人一直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监视。1952年,他迁居至欧洲,直至1977年去世。卓别林的人生当然是传奇,这个身材矮小、出身底层的年轻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迈着标志性的鸭子步,从英国的小剧场走向美国好莱坞。悲惨童年并未让他屈服,他始终坚守精神的高贵。值得一提的是卓别林的母亲。尽管生活困顿,但她仍然对卓别林严格要求,不允许他沾染市井恶习,注重礼仪。在精神状态好时会为卓别林读《新约》,给孩子的幼小心灵带来光明——那些后来打动世人的光明。卓别林的流浪汉形象,困顿却有梦想,正是他童年经历的写照。因为梦想,卓别林始终坚持。他对电影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拒绝守旧,不惜为此一次次与电影公司交涉,最终实现目的。再伟大的人物,也需要面对时代的变局。作为默片时代的大神,卓别林演艺生涯的最后阶段,适逢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1926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剑侠唐璜》在美国上映,默片开始走入历史。卓别林对有声电影报以强烈不满,他认为:“拍摄现场有几个人戴着耳机坐在那儿,打扮得像是来自火星的战士;在演员的上方悬挂着几只话筒,犹如钓鱼的鱼钩一般。这种景象是如此的复杂而又令人沮丧。在这堆垃圾的包围中,谁还能有创造力?”尽管他此后拍摄的《马戏团》《城市之光》等默片仍然好评如潮,却也被新世代们诟病。当然,卓别林并没有故步自封,1940年,他放弃了对默片的坚持,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1952年,卓别林的第三部有声电影《舞台春秋》在英国上映。尽管此后他还拍过两部电影,但人们仍将《舞台春秋》视为他最后的致意和舞台生涯的谢幕作。在这部自传体电影中,卓别林饰演一个小丑演员,展示自己早年的风光与晚年的狼狈。影片中,小丑突然心脏病发作,但拒绝了工作人员的就医要求,让人将他抬到舞台上,进行舞台与人生的最后谢幕。他被卡在大鼓里,笑着对观众说:“我还想继续演下去,但是……我卡住了。”观众哄堂大笑,而他就此离去,只留下那句话:“让观众笑,是很开心的事。”对卓别林来说,这正是一生的写照。曾经辉煌,直至“过气”。他面临着人生的低谷,还有政治上的打压,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让观众笑的努力。与此同时,他还说过:“我一直喜欢在雨中行走,那样没人能看到我的眼泪。”正如书中所写:“说实在话,盛名不能是凭盗窃据有的;只有为人类造福而享有的盛名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是历久不衰的。您的演技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您演出时潇洒自如,率真随性,不受教条束缚,但又非全凭机灵,这是由于您自己从前有过那些苦难、快乐、希望与失望;许多人都理解这一切,因为他们也曾受到难以忍受的痛苦,需要获得同情,经常希望得到安慰,在笑中暂时忘了痛苦,而这种笑也并非是要治愈人的创伤,它只是要给人一些慰藉。”(叶克飞)本文转载自环球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2-08-16
靡丽终成一梦,给“风雅”开一份书单
靡丽终成一梦,给“风雅”开一份书单
《极致审美》 赵柏田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什么是风雅?我在《极致审美:晚明南方士人风雅录》里说,“风”是国风,关乎饮食男女;“雅”指趣味,更有一种精神的高洁在里面。风,一个唇齿音,气流轻轻推出;“雅”,一个平坦的元音,似门被轻轻推开,又似古人临风吟诵。风雅合在一处,指涉一种生活形态,一种物质性和精神性高度结合的生活。这种消弭了艺术与人生界限的生活在晚明——一个风华而又奢靡的年代——趋于登峰造极,半个世纪的盛放之后,又遭时代的罡风强行摧折。弦已断,音已绝,大雅风流云散已久,但晚明士人对美精微的感受能力、精致的生活趣味已沉淀进了国人文化血脉深处。日本俳人松尾芭蕉曾在一次讲演中说过,乾坤的变化,乃是风雅的种子。原来风雅的起处,就是随着四季更迭搏动的那颗灵敏的心。只要心足够放松、自如与优雅,好的风景、好的人、好的句子,就会时时把它弹拨。都说现代生活关系千万重,充满重重焦虑,但此念一动,游目骋怀,通过阅读重拾一份优雅的心境,也不是没有可能,以下是我开列的一张“风雅”书单。列在这份书单第一位的,是张岱(字宗子)的《陶庵梦忆》。张宗子出生绍兴世家,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这位大玩主,在我看来乃是天下一等风雅之人。《陶庵梦忆》写晚明市井种种,绍兴灯景、虎丘中秋、西湖香市、杭人看月,也写上流社会的宴饮交游、古玩珍异,看他兴兴头头地说茶楼酒肆、放灯迎神、说书演戏、斗鸡养鸟,直似一幅晚明南方浮世绘。张宗子生于16世纪末,是那个浮华年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到他写这部回忆录时,已是穷困不堪的晚年光景。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检讨说,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说的是自家身世,也是对那一瓣过早夭折的文明之花的一声叹息,是对那个精致时代留恋而惆怅的临去一瞥。他写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天镜园读书,窗外高槐深竹,一层层的绿,连书卷上的字也都透着绿意了(“幽窗开卷,字俱碧鲜”)。又说登上城外龙山看雪,“万山载雪,明月薄之”。而他32岁那年在镇江金山寺率家班演一场夜戏时,那月光则从林下漏下,“疏疏如残雪”。他写的去南京找闵老子斗茶的故事,写与朱楚生等一干文艺青年坐船去定香桥看红叶的故事,写陈洪绶在西湖岳庙夜追一个女子的故事,笔墨热闹如同小说。他写交游的同时代女子,笔端更见情意,说朱楚生,色不甚美,“楚楚谡谡,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说王月生,长得如出水红菱,又性情寒淡,与某公子同寝食半月不吐一言,某日口动,也只“家去”二字。写秦淮河房,则是“茉莉风起动儿女香甚”,非真风雅者不能有此文笔。1632年冬,张宗子往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世上自许风雅者多矣,谁人有此痴绝?苏州文氏家族,堪称吴中风雅之渊薮,大画家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自小身受绮丽的南方风雅文化熏染,三十出头时写了一本书叫《长物志》,书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香茗十二卷,前五卷谈园林基本构建,后七卷谈世家所用器物的制式及摆放品位。把精神寄寓于器物,这本书最为鲜明地显示了这一明人风习。何者为宜,何者不宜,在晚明这样一个消费社会,如何使用物、消费物自有一定之规,这不是文震亨一个人推许的高雅,《长物志》只不过从中抽取出了一套普遍的规则。譬如他谈窗,“用木为粗格,中设细条三眼,眼方二寸”,谈香炉,“惟宣铜彝炉稍大者,最为适用”“乌木最上,紫檀、花梨俱可,忌菱花、葵花诸俗式”,都有很强可操作性,是不是可以作为今人追慕风雅的实用指南?文震亨用“长物”经营起来的这个世界,更多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共生关系,这是明人风雅的基石。后世沈三白的一册《浮生六记》,把这种风雅扩展到人与人之间,深入到日常生活每一处皱褶和肌里,去体察与观照。书中记述的与妻子“芸”的闺房之乐、闲情之趣,伉俪之情深笃,更让人觉恬淡生活之楚楚可爱,以致林语堂向西人译介此书时,把“芸”推许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沈三白是苏州人,不是名门之后。据俞平伯等人考证,可知他以游幕为生,做过一些小生意,也卖过画,喜欢园艺、旅行,偶尔濡毫伸纸,也全是真性情。此人身处乾隆年间,此时去晚明已近两百年,可见风雅一脉,也是代有传承。这种闲适、优雅的情味,当代在汪曾祺的笔下可见其余绪。汪是小说家,沈从文的弟子,留世文章不多,又是“搂草打兔子”的心态去写,然一册《蒲桥集》,谈掌故、谈吃食、谈西南联大师友,闲适中自有深情。近年多说宋人风雅,但在我看来,宋人生活最为人称许的,还是商业繁荣带来的市井味。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们会被那股浓重的市井味裹挟。宋人善饮、喜茶,文人又爱弹琴、焚香,但这些都带着尘俗味,远未明人玩得精熟。想看看这初始阶段的风雅,还是可以看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邓之诚和伊永文的注本都是好的。文章转自环球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2-08-16
 成长治愈剧《做妈妈》 回归温情的题材话剧
成长治愈剧《做妈妈》 回归温情的题材话剧
时值中国小剧场发展40周年之际,2022年7月27日,由抓马教育与成功之道联合出品、Cre8te校园品牌赞助、抓马教育与爱丁堡前沿剧展联合制作的成长治愈剧《做妈妈》在北京77剧场隆重登场,拉开了首轮为期11天的公演,以回归温情的现实题材为中国小剧场戏剧又添一抹亮色。《做妈妈》改编自发生在英国的一则动人的真实故事。一个六岁的孩子丧失了母亲,丈夫失去了妻子,这样的伤痛怎样治愈?这样的人生至暗时刻要怎样安然度过?这是对任何成年人都难以有明确答案的艰涩问题,但故事中的小女孩,用孩子独有的想象力和信赖给悲伤找到一个出口,而父亲则用全然的信任和保护帮助孩子度过了这一人生至暗时刻,同时也彻底疗愈了自己。这是一部关于信任与爱的成长治愈剧。在改编成剧场版之前,抓马教育曾经以教育剧场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做过互动式的演出,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有观众如此评价到:“这是一个关于看见和回应的故事”, “故事中的两个人富有创造性地相互支持着改变了彼此的困境,而这一切源于充满想象力的看见。演员一步步地将境遇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导我们去自主地使用自己的想象。” ,“我们成人没有任何理由有意无意地阻断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究”。爱丁堡前沿剧展是国内小剧场戏剧的金字招牌,曾引进和制作出品过许多经典好剧。阅剧无数的资深监制袁鸿如此解释为什么选择这部戏:“《做妈妈》这样的题材是很稀缺的,中国的观众太少看到这种真实生活中出来的故事了。我们有很多宏大主题的戏剧,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但一些常态化的、属于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戏剧太少了。我希望《做妈妈》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该剧由国际知名教育剧场剧团“大伯明翰”的艺术总监&著名编剧Chris Cooper编剧、爱丁堡前沿剧展著名制作人袁鸿监制、抓马教育艺术总监&资深导演曹曦执导,强强联手,为观众打造发人深省且鼓舞人心的诚意之作。著名灯光设计师徐愔、资深舞美设计师谷旻雯携手加盟,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染力。知名舞台剧编导&演员关皓天此次出演戏中身处双重困境的父亲,其丰富的舞台经验为该戏带来专业保证。与之配戏的小演员傅珮然虽未成年,但却有着多部舞台剧的出演经历,在理解戏剧内涵、展现人物内心丰富情感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领悟力与舞台爆发力。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席,演后谈气氛热烈,大家对如何看见孩子相信孩子、有效支持到孩子度过人生中的艰难时刻纷纷发表了精彩感言,而在场的孩子们还沉浸在戏剧中的情景中与台上的小演员进行了互动,使剧情意外得以延续,充分体现了小剧场戏剧零距离、沉浸式体验的独有特点,这大概就是小剧场的魅力所在。本文转载自环球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2-08-15
简美曲线
首页 产品展示 品质保证 品牌故事 新闻动态
塑造健康曲线 品味华丽人生
联系方式
400-689-6333
简美曲线
扫一扫
简美曲线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