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美曲线 时尚之美 华丽人生
联系方式:400-689-6333
重庆美昊源实业有限公司
塑造健康曲线,享受时尚之美,品味华丽人生!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时尚新闻
返回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时尚新闻
西岸为何成为时尚发布策源地?
西岸为何成为时尚发布策源地?
       OntimeshowWestbund第十五季2022春夏订货会已于10月8日至10月15日在西岸艺术中心ABD馆、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和油罐艺术中心等8个场馆成功举办,吸引了257个国内优秀设计师原创品牌参展,成交总额突破40亿元人民币,邀请到逾千名媒体到场,展会规模实现跨越式升级,进一步奠定了上海时装周期间亚洲更大时装订货会的行业地位。       以本次订购会为契机,西岸文化艺术季2021“西岸梦中心”特别单元首次引入时尚秀场,将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华丽改造成为今年ROOMROOM2022春夏大秀的举办地,在6天内华丽呈现9场中国时尚设计师的时装秀场,单场秀更高同时在线观看直播人数破10万,通过浪漫主义、极简主义、古典现代融合、机械未来风、梦幻精灵风、超现实主义、中国风戏剧、丛林摇滚等万变秀场风格,将西岸穹顶的多元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中国时尚产业原创力提供造梦平台的同时,打造出更具想象空间的亚洲更大秀场。       成为第五位连续于巴黎时装周发布的中国设计师Jarel Zhang对西岸印象深刻,他觉得这里像都市中一片放空心灵的丛林。又时常有新鲜事情发生,譬如他巴黎工作室的邻居就是TeamLab,第一次中国展览放在了西岸,当他踏入的那一刻,感到激动又亲切。“西岸与艺术、时尚设计就是天然契合”。       今年10月,他的2022年春夏系列也选择在西岸发布,与过去他在巴黎不同,这次的走秀从传统静态迈向了剧场般的演出,在现场将装置艺术与灯光设计结合,构建出未来世界的氛围。这种创新,在西岸正每时每刻发生着。       10月8日至10月15日,共有257个优秀原创设计师品牌集聚在Ontimeshow Westbund 第十五季 2022 春夏订货会,他们在西岸艺术中心ABD馆、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和油罐艺术中心等8个场馆铺陈开来,就在这一节点,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全国时尚人群像候鸟般飞来。他们既为下一季的时装订货而来,同时,也冲着位于穹顶秀场举办的走秀发布而去。       在这人潮汇聚的6天内,西岸穹顶秀场ROOMROOM DTEAM CENTER华丽呈现9场中国时尚设计师的时装发布,单场秀更高同时在线观看直播人数破10万。9场发布包括HAIZHEN WANG、QIUHAO、KEH FORME、JARELZHANG、SUSAN FANG、XIAO LI、SWEETPOTATO CHIU、ANGEL CHEN、III VIVINIKO。       各个品牌在穹顶艺术中心,展现出和以往不同的风格魅力——HAIZHEN WANG将更迭的四季带入秀场空间,刻画出美在时光里的流变;JARELZHANG的舞台中央是一台未来机械,探讨生命体、人造物和美感的关联;SUSAN FANG等品牌调用了充满科技感的视觉元素,SWEETPOTATO CHIU把传统粤剧搬到了T台上,古今穿梭吟唱当代中国时尚故事,ANGEL CHEN则把现代舞放在了秀场中央,出演了别开生面动人叙事。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其前身是远东第一大水泥厂——上海水泥厂,圆形的穹顶设计使其堪称目前亚洲更具独特工业风格的秀场之一,钢筋结构的穹顶宛如工业风格的大皇宫,圆形也意味万物的包容,整体气势恢弘。       当置身穹顶,置身这一天然圆形的引力场,仿似足以包容万事万物,实现了静态时尚呈现向动态演出秀场转型,让西岸进一步承载年轻力、原创力在此孵化发声,演化出未来的无穷想象。       随着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心城区传统工业外迁,见证工业时代的一大批老厂房和基地逐渐退出舞台,同时伴随土地用地要求的精细化,老厂房改造与城市界面更新成为重点。于是,在上海重塑老房价值及重新赋能的过程中,朝阳的时尚产业成为一股激流,冲刷着陈旧沧桑的工业基地,转而包装为经营时髦生意的商业体,焕发出了别样的生机和活力,它们的重生,也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商圈的印象,时尚推动了新的地标“破圈”。       位于徐汇滨江的西岸板块曾经是著名的近代民族工业区,集聚了包括龙华机场、上海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炭码头、上海水泥厂等众多工业设施和重要的民族企业。而今,它却是周末打卡的网红展览集中地,以及时尚新品发布的重要地标。       设计师品牌管理孵化平台Ontimeshow创始人顾叶丽回忆起当年的西岸,用“百废待兴,有久违的生机勃勃之感”来形容。“在我们来到之前,西岸已经呈现出了上海文化艺术地标的宏大格局,艺术馆的规划已经十分领先,而艺术与时尚本身就是相兼容的,同样,都是对于时代前沿探索的运用与延续,西岸的艺术美术馆,到博览会,全球的艺术家,艺术作品,也是设计师更好的灵感来源,我们很多时装设计师本身也是艺术品收藏者,这些人群的互动和化合反应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西岸与Ontimeshow Westbund正是得天独厚的相辅相成,一种必然的互相选择。”       与此同时,上海时装周大步流星飞速发展,引领了全国时尚产业的有序前行。从2003年起步之初的50场,发展到今天全年超过100场走秀,原创设计师占比超过七成,成为培育中国本土设计师的重要土壤,也是高品质、高水准的时尚潮流重要发布平台。每当一年两季的上海时装周到来之时,带动了国际四大时装周主席及重要的国际时尚机构、媒体、品牌、买手等齐聚于此,将影响力进一步传播至国际版图。       而Ontimeshow Westbund同样吸引了全球的业内外人士,顾叶丽解释西岸为何开始具备时尚属性,“Ontimeshow Westbund给西岸开辟了全新的时尚板块,并与商业直接进行挂钩。进而赋予了商业潜力,可以多元化、无边际的探索。同时,西岸更为Ontimeshow Westbund带来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它本身的艺术性与开放性,与我们团队气质也十分契合,兼容并蓄”。       自从Ontimeshow Westbund第四季选择拥抱西岸之后,就扎根于此,一年两季汇聚中国原创设计师品牌举办订货会。这就像建立起了一种默契的时尚交易场,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形形色色的时尚业者,每到此时就相会于此。炽烈的人气凝而不散,天长日久间,在滨江畔的西岸升腾起了浓烈的时尚气氛。       于是,更多的国际奢侈品牌也来了。2019年,Mademoiselle Privé《走进香奈儿》展览第四站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揭幕。继2015年在伦敦、2017年在首尔、2018年在香港成功举办之后,在这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开启一场沉浸式的探索和发现之旅。       2020年,Dior在西岸龙美术馆举办了继巴黎、伦敦之后更大规模的以“克里斯丁迪奥,梦之设计师”为主题的品牌回顾展,展示了品牌七十年来的经典作品和品牌精神。同年,由VIrgil Abloh担任男装总监的Louis Vuitton,首次离开巴黎,选择在上海西岸油罐艺术公园发布2021春夏男装系列首秀,给疫情压抑后的时尚产业带来了积极的复苏信号。       全球时尚品牌纷纷集聚上海,不约而同荟萃于西岸。其背后,正是上海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加快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西岸成功进行城市界面改造,打造文化艺术地标的展现。在近代史的上海,演绎了浓墨重彩的“码头文化”。而今在这滨江畔,西岸转而以文化高地、时尚地标的全新角色,再续新时代之下继往开来、自由开放的“码头文化”。       本文转载自百度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1-10-29
都说上海时装周的地位在上升,那它离一个成熟的舞台还有多远?
都说上海时装周的地位在上升,那它离一个成熟的舞台还有多远?
今年的上海时装周很热闹。       英国时尚策展人 Gemma A. Williams 在一年前出版了一本介绍中国独立设计师的英文著作 Fashion China,这一季,她又一次来到上海时装周,发现有很多新设计师涌现。“像爆炸了一样,是之前的三倍。” Gemma A. Williams 对《好奇心日报》说。       与 2016 年上海春夏时装周相比,新天地的 T 台主会场走秀还是保持在 50 场左右,加上用于童装走秀的 800 秀会场的 10 场秀,和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则发布的国际品牌走秀,有 61 场之多。由于已做到了第三届,供买手下订单的 MODE 展销会有了新名字,叫 MODE 3.0;西岸艺术中心增加了 Ontimeshow 作为 MODE展的分会场。官方还第一次增加了名为 Laberhood 的时装演示,发布了 Presentation 12 场。       上海时装周第一次官方引入的时装演示发布 Presentation 平台 Labelhood 有部分的门票对公众开放,只要通过了主办方的筛选就能免费入场。4 月10 日,独立设计师品牌 WMWM 做静态展时,就因人太多,甚至改变了展厅内的装置摆放。原计划放在观众中间供人触摸体验的面料被挪开,现场围起了一个防护栏,观众只能站在栏外观看展览。       商业品牌和设计师各取所需。C.J.YAO 和肯德基推出了联名系列,做了一组以肯德基为灵感的迷离主题时装系列。迪士尼也跑来了时装周,一口气和吉承、韩璐璐、Cindy Soong 和 Makin Ma 四个品牌合作联名系列。Genius 集团旗下的 Diesel 也来了,买下了国际品牌的首秀,还趁着这股热闹劲儿在上海淮海路做了大面积的数字广告。LV Capital 投资的 JORYA 则买下了闭幕秀。连由 LVMH 集团投资的媒体 Business of Fashion 也和上海时装周合作,第一次成为了官方媒体合作伙伴。主会场的 LANYU 走秀       这一切让上海时装周的影响力看起来越来越大。被聘为“上海时装周时尚大使” 的意大利国际时装商会荣誉主席 Mario Boselli 说的话不负自己的身份:“如果有新兴的时装周在不久的将来能取得成功,那一定是上海”。       对于全球时尚产业来说,巴黎、米兰、伦敦和纽约四大时装周的地位仍然无可撼动。但在过去几十年,一些“地域性的,具有区域意义和地位的城市”开始举办同样以城市为主题的“时装周”——时不时地就想争夺“第五大时装周”的位置。       Gemma A. Williams 去年去了格鲁吉亚时装周。Fashion Fringe 的创始人 Collins 则更看好印度新德里时装周。我们当然也不会忘记东京和首尔。上海有什么不同?       中国概念店栋梁(Dong Liang)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刘馨遐(Tasha Liu) 和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副秘书长吕晓磊有过多次合作,从未听吕晓磊谈到要做“第五大时装周”。Tasha 认为,这个标签更多地是被上海时装周的合作伙伴贴上的,他们觉得上海这座城市非常有潜力,甚至叫它 New Paris(新巴黎)。活力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衡量指标。       “no.10/7” 是韩国明星金俊秀和韩国女设计师李秀英(Juyoung Lee)的联名品牌。它所在代理公司的 Misun Song 很看好中国市场,她跑过十几个中国城市做调研,包括沈阳和南通。她感到中国不同城市的差别很大,这种多样性吸引了她。       “韩国年轻人的审美水平不低,但是非常的趋同——人们在同一时间会去追求同一种流行风格。”她觉得中国市场消费者基数大,风格追求也多样些,这对她来说是个巨大的诱惑。有了这次的经验,她还打算带更多韩国设计师品牌进入中国,“总之为了进入这个市场,我已经准备了三年。”       相比之下,日本的风头似乎已经过了。东京时装周的鼎盛时期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21 世纪初,那时也是日本奢侈品消费的鼎盛时期,日本人集体陷入了奢侈品迷恋,这让奢侈品集团第一次高度统一地把所有心思用在同一个消费市场上。       资源的集中让日本时尚产业更成熟,日本风格甚至反哺了美国时尚。在过去 50 年,日本人在做的事情就是,将他们痴迷的美国时尚变成了一个产业——创造一种模仿美国的日本时尚,再卖回美国。       2005 年,日本政府为了增强东京时装周的国际影响力,专门成立了服装战略委员会,并以官方组织的形式从 2005 年 10 月开始每年组织春夏、秋冬发布会。但日本开订货会之前,会先凑巴黎时装周的订货会,导致很多独立的品牌都不在日本开展,即便开时间也偏晚。       “东京在凋零。” K Point showroom 的创始人周卉卉告诉《好奇心日报》。K Point 代理了 36 个日本品牌,这是第五次来上海时装周。 “日本的状况是大部分的设计师是靠零售,不是靠诸如上海时装周的这种 showroom。”       首尔时装周是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韩国资金雄厚,韩国时装周所邀请的外国媒体人数为东京 25 倍之多。而且首尔时装产业有它的特殊之处——明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K-Pop、时装、模特、设计师与明星、粉丝们集中到了同一个秀场。       Lorenzo Hadar 在洛杉矶经营全球著名的买手店 H.Lorenzo 。每年,他都在东京住上一段时间。       “对于我的买手店生意来说,米兰时装周太古老很无聊,没有什么创新。如果要排名,米兰会被剔除 ‘全球四大时装周’之列,取而代之的时装周排名顺序应该是’巴黎,伦敦,上海,和首尔。” Lorenzo Hadar 告诉《好奇心日报》。他今年在 MODE 下了两个订单,他直接向云凤思儒(SFDA)刘露(Fusionco)订了货,而国外另一家著名的买手店 Opening Ceremony 则看上了 Peng Chen、Heydey、Atelier Rouge Pekin 和 Moto Guo,准备继续往下谈。       上海的确在崛起,但要说它有多么举足轻重,可能还为时过早。至少,它应该从制度上把很多短板规避掉。       最明显的是对参展商不做区分,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一起。其次则是时间。       买手只能在每个时装周上待上几天,他们会选择去一些最值得去的地方。栋梁每年 70%—80% 的订单都在四大时装周期间完成,等不到上海时装周。与全球四大时装周井然有序的配合不同,其他以城市为主题举办的时装周往往缺少沟通和协调。2015 年春夏时装周期间,首尔时装周、东京时装周和上海时装周的时间就撞车了。       上一季,Lorenzo Hadar 就因忙于穿梭于首尔、上海和东京三城的时装周,错过了“栋梁一日”。而很多其他买手甚至错过了全场。“ 我了解的国内独立设计师几乎没有去首尔、东京走秀或者开 showroom ,但有些国际买手会选择在撞期的时候去首尔、东京。这两个时装周相对更成熟。” Tasha 告诉《好奇心日报》。       更具风险的一点,还是设计师还没那么成熟,又急于迎合快速发展的市场。一群从国外回来的年轻设计师,创立了品牌,“像模像样”地标出成熟设计师品牌的高价。时装评论人林剑也认为,中国设计师完全可以依托于中国市场的声音开始变得主流。       “我时常和设计师们说,不应该因为市场巨大就怠慢了产品。” Tasha 说。这些新兴的设计师现在都意识到,国内市场巨大,甚至开始加速发展副线。尽管副线对设计师并不一定是更佳选择,2015 年,Kape spade 就关闭了副线。就在 3 月,在国内已经有 10 家店铺的 Masha Ma 表示计划于 2022 年内,在中国大陆开设 100 家门店,重点扩张其个人品牌 Ma by Ma,并将在年底增加产品目录范围,推出男装系列和手袋商品。       Gemma A. Williams 说:“在欧洲,更鼓励新的设计师往往去大的品牌。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不过,我仍然认为中国的新兴设计师应该和大的品牌合作,至少 3 到 4 年,然后再决定可以做什么,比如成立自己的品牌。”这次的栋梁一日的静态展       Lorenzo 说,这一季他看到的常见廓形,日本设计师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做过了。Lorenzo 提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和日本的设计师相比,时装款式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中国设计师所用的面料和工艺还需要提升。“做衣服不仅仅是做衣服。” Lorenzo Hadar 说。       是否需要等待设计师成长?还是应该用巨大市场里热情的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对“第五大时装周”的渴求来尽快地助长?这个问题看起来没有定论。       在这一季的上海时装周“海尚国际论坛”上,意大利国家时装商会主席 Carlo Capasa 就认为中国的设计师应该多和国际上一流的摄影师与造型师合作,他举了 Burberry 的造型摄影的例子,建议设计师向这个奢侈品品牌看齐。他还建议,中国设计应该定位在轻奢。意大利国际时装上回正打算和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商谈一个商业合作项目。       但另一种看法认为,设计师品牌本身的形象、创意本身可能还不够成熟,找到更好的造型师也是白搭。       “我个人不太认同请国际最著名的造型师、摄影师来上海时装周。我知道很多人会说,要和国际接轨,学习更多,从某种程度上这也的确很重要。在欧洲一样,最成功的摄影师不愿意和初出茅庐的设计师合作的,除非你有什么平台来促进。” Gemma A. Williams 又说。她认为这个问题关键是,“中国市场很特殊,完全不在常规的范围以内,也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       的确,无论欧美时装周还是日本东京时装周,对上海时装周的借鉴意义都不是太大。前者有丰厚的时尚土壤,而后者有庞大的中产阶层数量以及足够成熟的国内市场。这是日本和欧美的时尚发展得如此丰富,但又迥然不同的原因。Lorenzo 上一季曾说,他记得还在东京时装周的鼎盛时期,除去那些在欧洲发展起来的大牌,日本品牌对卖到欧洲没想法。       但这家位于洛杉矶的买手店还是因为欣赏日本设计师的品味和产品的质量,把它带到了欧美市场,结果大受欢迎。       中国设计师遇到的环境完全不同。他们背靠一个庞大、多元、发展迅速但审美水准依然很初级的时尚消费市场,假使真正有朝一日消费者变得成熟,也是各个国家、各个群落时尚文化同时作用的结果。上海时装周作为最成熟的交流窗口,必定会折射出来这一复杂性,也必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       意大利 Vogue 资深时装编辑、新锐设计师项目 Vogue Talent 负责人 Sara Maino  多次来上海,但却是第一次参加上海时装周。她甚至没有看 T 台走秀,只是穿梭在展销会和各个 showroom 之间,想要发现更多有趣的设计师。       她看了唯一一场秀是 C.J.YAO ,然后觉得这场秀太长了,“设计师可能把她所有的设想都放了进去。这样不合理。”       题图和文内图来自:shanghaifashionweek.com、laberhood 官方微信、上海时装周官方微博、视觉中国       本文转载自百度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1-10-28
宝玑:从未停止旋转的陀飞轮,从未停止衍进的传奇
宝玑:从未停止旋转的陀飞轮,从未停止衍进的传奇
       陀飞轮,是通过不断旋转抵消地心引力,以保证时计走时精准的特殊装置。陀飞轮的发明者,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先生以“tourbillon”(英文“旋风”)为之命名,并在1801年6月26日于法国巴黎注册发明专利。如今220年过去,宝玑先生以陀飞轮掀起的那场“时间旋风”,仍在世人的腕间旋转不息,至始至终,都代表了殿堂级的制表技艺,启迪了无数制表匠人。       自十八世纪开始,人们习惯将钟表垂直佩戴于身,但地心引力对摆轮运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始终无法解决,制表大师们纷纷为此投入大量心血以此提高钟表走时的精准度。1795年,宝玑先生提出陀飞轮的构想,将摆轮、游丝以及擒纵机构(擒纵叉和擒纵轮)置于一个围绕轴心旋转的笼框之中,从而在位置差有规律地发生时能够彼此互相抵消。作为一位深受启蒙思潮影响的制表师,宝玑大师根据笼框及其零件的双重旋转之感,为其赋予“陀飞轮”之名。这源于一个被遗忘多时的概念:行星围绕恒星所做的单轴旋转运动,即“能够补偿摆轮和摆轮游丝中所有可能的偏差”。       1801年6月26日,“陀飞轮调速器”获得注册专利,历经数年精细的调校,宝玑先生于1806年在巴黎举行的全国工业品展览会上首度公开展示了陀飞轮,一时间艳惊四座,并凭借这一创新机构第三次斩获全国工业产品展览金奖。       现代时钟及制表之父——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先生1802年,在获得陀飞轮专利后,宝玑大师开始制造6枚陀飞轮时计。每件作品均历时5至10年方才制作完成。1809年,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宝玑先生借此机会,希望通过在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开设分公司打开俄罗斯市场,于是他开始着手制作15枚全新的陀飞轮时计,其中半数于1814年后才制作完成。航海陀飞轮时计始终展现其独特魅力,一如旅行钟,这一品牌最初陀飞轮时计中的收官之作。       制作这些陀飞轮时计的过程困难重重,不仅调校耗时较长,有能力制作这类时计的专业工匠亦是稀缺。可能是因为陀飞轮相对于日常计时需求而言在技术上过于复杂,从 1805 年到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先生去世的 1823 年,宝玑仅售出了 35枚陀飞轮时计。然而,陀飞轮在阿伯拉罕-路易•宝玑的后继者手中发扬光大,被广泛认可为制表史上极具创意的天才发明。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制表师可以通过其他方法确保钟表的计时精确度,但陀飞轮凭借其精密复杂的设计和杰出的概念构思始终是制表界的神话。对很多人来说,陀飞轮本身代表的就是理性时代中的科学思维。       陀飞轮装置的复杂性可想而知,正因其背后涉及的精密数据计算和机械零部件的多重组合布局,决定了其所占用的空间。通常搭配陀飞轮装置的时计,表壳之厚度在美感和佩戴感受上会有所限制,工艺与技术的几经锤炼后,使机械部件化繁为简才是当代制表师所突破和挑战的极限。       宝玑No.986陀飞轮精密计时怀表宝玑公司从来没有放弃陀飞轮,相反,它还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向大众介绍了陀飞轮,委托包括Robert-Charrue和VictorinPiguet在内的著名钟表专家制作了一系列陀飞轮型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宝玑开始了新的投资,其中包括将一款配备著名陀飞轮的腕表收入产品目录中。       1999年,宝玑成为SWATCH瑞表集团的一员,不断投资掌握超新技术与研发的工作。尼古拉斯•海耶克(Nicolas G. Hayek)非常重视研发,并定期投资于先进的测试设备,还着手对新材料的研究——例如将硅材料运用于制表行业,甚至全新的机芯项目。在他的领导下,宝玑开发并注册了超过77项新专利,并且每年研发出一款全新型机芯,其中一些是极具突破性的创新,例如双陀飞轮,这种创新能力让宝玑得以不断巩固其在高级制表领域的领先地位。今日,宝玑总裁马克•海耶克(Marc A. Hayek)继续引领着宝玑朝这个方向持续迈进。宝玑不畏挑战,通过艺术、美感与技术的完美融合,不断创造非凡陀飞轮臻品,其中包含数款堪称革命性的创新之作。       宝玑Classique经典系列5367超薄自动上链陀飞轮腕表陀飞轮这项技术杰作现在已经拥有很多型号的产品,既有镂空陀飞轮,也有复杂功能陀飞轮。2004年,陀飞轮的自动版本问世,随后在2006年,壮观的双陀飞轮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现在,宝玑在大部分的产品线(经典系列、航海系列、传世系列和传承系列)中都配备了陀飞轮腕表。       2020年,宝玑特别推出经全新配色的Marine航海系列5887陀飞轮时间等式腕表,以玫瑰金搭配岩灰色金质表盘。此枚大复杂时计的机芯源于最新一代超薄自动上链陀飞轮581机芯。该机芯不仅搭载总重不逾0.290克的超轻量级陀飞轮框架,并配备杰出的80小时动力储备,还通过一个额外的齿轮直接与框架的外部啮合,令其更为纤薄,这便为第二个复杂功能的独特诠释奠定了基础:实时显示的时间等式。除了配备陀飞轮与时间等式外,万年历功能的融入亦增强了该枚超卓时计的复杂性。       2020年,宝玑运用传统“大明火”珐琅工艺,为Classique经典系列超薄陀飞轮腕表的表盘增添了一抹深蓝。值得一提的是,蓝色“大明火”珐琅表盘的制作过程尤为严谨细致,必需历经数次800℃高温烧制并保持温度的绝对稳定,方可赋予蓝色“大明火”珐琅表盘独特纹理与恒久色彩。表盘之下,搭载世界上卓著的自动上链陀飞轮机芯之一——581机芯,厚度仅为3毫米。表款更大厚度为7.45毫米。薄度并无碍于机芯润饰,表桥及发条盒均以手工镌刻精美修饰。其可双向运动的铂金环形自动陀位于机芯外缘,并且于宝玑制表工厂内手工饰以玑镂刻花图案。       内在的品质,往往是有些作品真正流芳千古的奥秘。宝玑Classique经典系列5395超薄陀飞轮镂空腕表无疑名列其中。此次,置于其内的宝玑超薄581机芯首次被应用于完全镂空的设计结构,堪称对该项传承技艺的当代诠释。其技术成就的背后触及了一系列复杂调试。就陀飞轮而言,得益于一个完整的重新设计,用钛金属打造的陀飞轮框架实现了直接与轮系啮合,而不是以底部齿轮为媒介。此外,宝玑在不影响构架的前提下实现减少将近50%的机芯材料,在厚度仅为3毫米的18K金质机芯上加以镂空设计可谓突破极限,令人回想曾经宝玑制表大师真正的技艺精髓。腕表加之手工镌刻、玑镂刻花、倒角修饰工艺的运用,使得该枚腕表更为出类拔萃。       宝玑Tradition传世系列7047芝麻链陀飞轮腕表纯粹而现代的审美设计,为其位于主机板上部的陀飞轮和芝麻链传动系统创造了展现机械之美的独特条件。表盘设计强调对比和立体的视觉效果,亦赋予了每一个部件蓬勃的生命力。腕表带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塔形陀飞轮装置,装配精密的手动上链宝玑569机芯,该机芯设计为接近史上第一枚陀飞轮的机芯构造。塔形齿轮传动系统增强了速率的稳定性,保证了无论主发条的上链程度如何,机芯总能保持稳定的连接速率。腕表的前卫设计理念以当代方式再次诠释出品牌创始人于18世纪晚期开创的制表美学。       1775年,年仅28岁的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先生于巴黎西岱岛的钟表堤岸39号定居,并设立宝玑工坊,陀飞轮便是在此创制成功。为致敬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先生在“钟表堤岸”创制的这一非凡杰作,宝玑将一枚颇具纪念意义的机芯蕴藏于方寸之间,推出全新Classique经典系列5345双旋转陀飞轮钟表堤岸腕表。全新时计可完全显露的机芯展示了两个陀飞轮装置通过中央差动器驱动整块夹板的运转。同时,每个组件均经手工润饰,底盖上镌刻有“House on the Quai”图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这座见证了阿伯拉罕-路易·宝玑为制表行业付出了毕生心血的建筑。       宝玑Classique经典系列5345双旋转陀飞轮钟表堤岸腕表于极为有限的空间内,宝玑制表工厂打造出了一个复杂而又和谐的宇宙,如同一件精致的雕塑,完全展露的机芯围绕轴心以每12小时旋转一周的韵律运转。该枚腕表由两个陀飞轮驱动,宛若两颗机械心脏彼此独立运作,每个陀飞轮每分钟各完成一次旋转。宝玑极为大胆地将陀飞轮桥架作为腕表的时针,通过两个陀飞轮相互链接的调节机构实现了双重旋转,从而带动陀飞轮桥架以显示时间。       陀飞轮无疑是机械创造历史上的一项旷世之作。自其诞生至今已逾220年,宝玑之于陀飞轮始终享有主要特权,从那个年代发展至今,陀飞轮的魅力丝毫未减,反而在当今更令世人为之着迷。时至今日,随其于腕表上的应用,宝玑更能额外触及它的心魄,用其历史的纯正血统唤醒它与生俱来的独特魅力,这一延续至今的古老发明拥有了令人振奋且不断发展的未来……       本文转载自百度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1-10-27
千禧一代的时尚宣言 寺库购买传奇性手袋Nano Baguette
千禧一代的时尚宣言 寺库购买传奇性手袋Nano Baguette
       作为亚洲领先的线上线下精品生活方式平台,寺库一直致力于为用户们提供精品生活方式。随着炎炎夏日即将过去,寺库也上新了大批2021年秋冬新款时尚单品。其中,FENDI的2021年秋冬新款Nano Baguette手袋就在寺库平台上备受用户关注。       Fendi是意大利有名的品牌,主要经营女装、男装、鞋靴、香水等。Fendi品牌专门生产高品质毛皮制品,1925年Fendi品牌正式创立于罗马,专门生产高品质毛皮制品1955年Fendi举行时装发布会1965年,由于Karl Lagerfeld的加入,Fendi逐渐增加了女装、男装、鞋靴、香水。其后公司逐渐发展壮大,经营范围扩大到针织服装泳装等品类,甚至开发了珠宝男用香水等。发展至今,Fendi品牌以其奢华皮草和经典手袋在世界时装界享有盛誉。       FENDI广为人知的“双F”标志出自“老佛爷”卡Karl Largerfeld笔下,常不经意地出现在FENDI服装、配件的扣子等细节上,后来甚至成为布料上的图案。定义了“FUN FUR”的概念,这成为FENDI双F LOGO的灵感来源,而双F LOGO 也在日后成为享誉世界的商标。       1997年,Silvia Venturini Fendi推出了Baguette包,营造出一款备受追捧的手袋,为IT包现象奠定了前提。Baguette包,具有无数的色彩、装饰,以及面料变化。女士们即使同时挑选了Baguette也会是不同的花色,材质或面料,也因此每一个 Baguette包都具有不同的个人特色,与当时流行的黑色极简主义尼龙系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Nano Baguette手袋完美体现了品牌的创意及幽默感,不仅将这一传奇性手袋在体积上玩出花样,同时仍然保留其独特风格和精髓。除此之外,Nano Baguette手袋吻合当下千禧一代的风格,是大胆的时尚宣言,它展现了常规版本的品质和工艺,在做工和细节上精益求精。       本文转载自百度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1-10-26
设计师回流,订货规模扩大,上海时装周迎来高光时刻
设计师回流,订货规模扩大,上海时装周迎来高光时刻
       经历疫情以来的三季休憩,一度从时装周“出走”的设计师品牌,开始回归秀场节奏;而一向拥抱“云端”的商业品牌,也在重拾线下渠道的发声。       在刚落幕的上海时装周上,担纲开幕大秀的MASHAMA首次回归国内舞台,设计师Masha Ma自2012年起一直是巴黎时装周的常客,这也是上海时装周打破以往由成熟商业品牌开幕的惯例,以设计师品牌作为首发阵容。此外,主战米兰时装周的RICOSTRU以及登上伦敦时装周的PRONOUNCE,都将上海作为重返国内走秀的首站。       一直以来,小而美的设计师品牌受限于渠道和认知度,往往囿于小众狂欢。而在潮流更迭、新人辈出的时尚界,它们的面目变得越来越模糊,并且受到各方阵营的“入侵”,无论是早年的“淘系”品牌,还是现在小红书上成长起来的独立品牌。       麦肯锡在《“双击”中国消费者》中指出:在同等性价比下,62%的中国消费者更偏向选择本土品牌。在疫情阴霾尚未散去的这两年,如何在更新换代的国内时尚界奠定影响力,促使它们回归秀场,经过订货季的洗礼,重新为自己正名。海外设计师回流       四大时装周的停摆,打乱了新品发布的步调。欧敏捷注意到,一些主战海外时装周的品牌出现了集体性回归,既有疫情原因,也是主动选择。       本季,这位RICOSTRU创始人带着母校马兰戈尼的上海校区新秀,上演一场“东方未来”的概念大秀。她和学生们效仿工作室的分工,临时组成一支团队,从配饰、服装、面料、营销、视觉等,深度参与了设计流程的方方面面。“我觉得这个项目更大的目的,是为了在教育体系内培养更优秀的设计师,让他们尽快觉醒意识,去进入专业的工业体系中。”       欧敏捷告诉第一财经,疫情就像一次过滤,让她从马不停蹄的时装周节奏中抽身,重新去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师。但令她沮丧的是,学生们问得最多的是,怎么把品牌做得商业化?       这一度也令她困惑。2016年,作为首个被乔治·阿玛尼邀请站上ArmaniTeatro专属秀场的中国女装设计师,29岁的偶敏捷已经是冉冉升起的设计新星。订单渐渐忙不过来,更多的买手店找上门来寻求合作,甚至有资本提出注资。兜兜转转,她回过头看,反倒觉得现在市场最缺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好的概念以及定位清晰的设计师品牌,“无可取替的设计师品牌”。       “市场对设计师品牌的包容度更高了,但疫情之后,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都是为了做而做,没有辨识度的非常多。”她认为,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一批成熟设计师回流,将海外办秀的经验和专业配置带回,是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同为80后,Masha Ma从英国圣马丁毕业后,选择在巴黎进行新品发布。“我们刚开始做品牌的时候,需要在国外的专业体系中撕开一个裂口,进入到他们的体系中被认可。”       如今,随着上海与海外时装周的差距极速缩短,“中国设计师已经开始创造真正属于中国的时装定义,而不是单纯地需要去依附在国外的话语体系中建立审美,去迎合西方需求。更多年轻的中国设计师在跟中国当代的文化做勾连,让中国当代文化更好地传播。”       本季,由超模吕燕创立的女装品牌COMME MOI,将大秀搬到了虹桥基金小镇,在磅礴大气的交响乐中迎来秋冬发布;第一次登陆秀场的全棉时代,则将棉的可持续价值贯穿全场,在商业之外探寻设计力量;还有美特斯邦威、利郎等国货品牌的老牌新生等。订货规模升级       在巴黎时装周参展多季之后,来自香港非营利时装推广机构Fashion Farm Foundation(FFF)的杨锦淮也有类似感觉:巴黎已经到了饱和状态,而香港本土市场又太小,为香港年轻设计力量寻找下一个交流平台迫在眉睫。       在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本土年轻设计师品牌仍面临瓶颈。据统计,每年有数以万计的设计师品牌在中国诞生,其中不到1%能够活下来。睿意德(RET)的一份报告显示,设计师品牌面临奢侈品品牌年轻化、轻奢以及快时尚的多重夹击,迫于开店成本,几乎所有的国内设计师品牌生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淘宝。与此同时,生产成本高、受众长尾、供应链难以把控等是不可规避的难题,扩宽销售渠道更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环。       加码线下展会以及订货会,成为一些品牌实现“破圈拉新”的自救方法。本季时装周上,不少品牌从线上起家,近几年才开始参加走秀和订货会。从大大小小十多个展会来看,showroom的规模升级,成交额和意向订单也比往季好转。在官方商贸展会MODE展上,FFF带来主题企划,展示了20位香港设计师的作品,其中4个品牌参加了走秀。       “TAKL.两天接了大概50万元的单子,DEMO一天也做了十几二十万,还有些意向订单,没有具体确认,对设计师品牌而言,已经是不错的成绩。”杨锦淮总结,如果品牌的大众属性越强,在商业和设计中平衡越好,那么订货表现则越佳。       杨锦淮非常认同新锐设计师孵化平台LABELHOOD蕾虎在做的一些努力——发掘更优秀的设计师群体,以更国际化的包装推广,提供更全面的孵化成长。“内地的买手都比较愿意去尝试,比方说看到一些新的品牌,会试着下个单。总体而言内地市场对于卖货这块是比较开放的,也愿意尝试多一些的产品和设计师。”       受内地强劲的消费力吸引,此前FFF已经带领一些香港设计师开启了大湾区时尚热潮。“现在有很多声音是吸引到大湾区去,但我们想反过来,把大湾区更好的东西拿到上海,拿到巴黎,等于是反向推广大湾区。”       本文转载自百度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1-10-25
她认为,中国时尚设计有了更多特别的地方|上海时装周
她认为,中国时尚设计有了更多特别的地方|上海时装周
       去年,伦敦的时装策展人 Gemma A. Williams 曾出版过一本讨论中国本土设计师的书 Fashion China。在那本书里,共记录了 41 位中国原创时装设计师,讨论了他们在何处接受教育、在何处设立工作室,以及在何处拓展市场。可以说,这本书是一个局外人对现在中国时装产业的思考和拷问。       这次,上海时装周,Gemma A. Williams 又来“考察”了。昨天,《好奇心日报》采访了她,和她聊了聊这次上海时装周的新面貌,以及,她观察到的中国本土设计师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摘取了部分谈话,重点如下。1.“这一次看到的品牌数是去年时装周的三倍”       “本季有很多新设计师涌现,像爆炸了一样,是之前的三倍,所以继续研究他们很有趣。你知道,以前的设计师都在英国学习时尚,留在英国,在那里工作,或者做生意。但现在这些年轻的设计师都学成归国,支撑他们的社会系统也在发生变化。看看这一届上海时装周做静态展的 laberhood ,就是一种展现方式,还有 MODE(Showroom 聚集地) ,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从 T 台、静态展,这些新的设计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方式。”2.“中国市场很鼓舞人心,设计师可以有不同的平台尝试市场”       “看一看这些设计师五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会很有趣。上海时装周也意识到对于新设计师不只需要一个季的支持,这个时间可能是 4 — 5 年,因此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支持体系。”       “不过,这也和个人原因相关。有时候设计师突然觉得自己不想做时尚设计师,或者想尝试市场,这也是在中国市场很鼓舞人心的地方。你可以尝试市场,而且是在不同的平台。"3.栋梁的这些设计师都很年轻,对于静态展这种形式,他们是否真的做好了准备。       “栋梁对它所做的事情很有热情,它的确是在做品牌,也很有品位。这一次上海时装周合作静态展的 Laberhood 很酷,时装周给足了栋梁空间。对这样一个年轻的公司,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但其中的一个问题是,栋梁的这些设计师都太年轻,对于静态展这种形式,他们是否真的做好了准备。 Laberhood 更有趣,更像一种试验。不过,很明显栋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它给找来 Laberhood 找对了设计师,不是所有年轻的设计师都可以这么做。”4.在欧洲,更鼓励初出茅庐的设计师去大品牌先学习一段时间       “在欧洲,更鼓励新的设计师往往去大的品牌。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不过,我仍然认为中国的新兴设计师应该和大的品牌合作,至少 3 到 4 年,然后再决定可以做什么,比如成立自己的品牌。”       “在中国有些设计师可能没有经过正规的设计训练,也没有和很多大品牌合作的经历。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有些设计师有自己的资源,就会问为什么要和其他品牌合作,把资源其他人用,更愿意自己成立品牌。这当然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接触时尚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早期就获得关注的设计师和品牌,他们会认为这种模式行之有效。而且对于一些品牌来说,他们至少在短期上有资金支持,所以这种模式也是可以的。”       “这就像是中国的年轻企业家具有创新精神,想要这么做,而且有些人也做到了。所以就算是有人质疑这种模式,但还是有人成功了。这也侧面反应了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5.“联名系列可以帮助中国本土设计师搞清楚时尚产业如何制造梦想”       “C.J. Yao 和 KFC 的合作。吉承、韩璐璐、Cindy Soong 和 Makin Ma 四个品牌和迪士尼有合作。我觉得很重要,是推广品牌的一种新方式。”       “看看百事可乐这样的公司,它就是擅长做品牌。和这样的公司合作可以帮助设计师获得一些新的想法,比如到底什么是做品牌,如何去制造‘梦想’。你知道对于时尚来说就是‘制造梦想’,而不仅仅是做衣服,很多中国设计师并不明白这一点。而这些合作可以给他们展示你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来做品牌,而且你要明白,最终这一切都是在做市场。”6.“如果你在纽约,你是从 Ebay 起家,你不可能有自己的实体店铺”       “4 月 12 日,Ms Min 要在上海开店,邻居就是 Miumiu 、Christian Louboutin 。她的品牌就是这么做起来的,进了买手店,现在开了第一家实体店,这是中国独特的模式。这很不可思议,也很有趣,这也正是我喜欢中国的地方。可能只有中国人的接受度才有这么大,接受一切可能性。如果你在纽约,你从 Ebay 起家,人们理解你的品牌会完全不一样,也不会像 Ms Min 一样有自己的店铺。”7.“什么是中国风格,如何定义中国时尚很重要。找国际最顶尖的造型师和摄影师来合作并不是更佳选择。”       “我个人不太认同请国际最著名的造型师、摄影师来上海时装周。我知道很多人会说,要和国际接轨,学习更多,从某种程度上这也的确很重要。在欧洲一样,最成功的摄影师不愿意和初出茅庐的设计师合作的,除非你有什么平台来促进。”       “中国时尚应该自己定义,你要搞清楚,什么才是中国风格。比如我也有问过爱尔兰的设计师,对于什么是爱尔兰时尚他们也很困惑。再比如说日本,他们也不想让德国造型师告诉他们德国的时尚风格是什么。关键问题是,人们想要把中国放到一个固定的模式,可是中国可能完全不在常规的范围以内,这里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过个 5 年到 10 年, 你可能会知道。       本文转载自百度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1-10-22
下次去巴厘岛,可以试试这个本土化概念的精品酒店
下次去巴厘岛,可以试试这个本土化概念的精品酒店
       以后去巴厘岛度假,你或许又多了一个好选择。       最近,印尼 PTT Family 集团旗下的全新精品酒店 Katamama 开业,坐落于巴厘岛 Seminyak 市。PTT Family 集团旗下还包括多个位于印尼和新加坡的获奖餐厅及酒吧,比如同在巴厘岛的 Potato Head Beach Club 以及著名的印尼当代艺术画廊等。       此番操刀酒店设计的是印度尼西亚本土的建筑事务所 Andra Matin,主打的亦是本地手工制作的设计概念,展示当地设计和手工艺文化的同时,也让宾客感受到当地浓厚的文化气息及传统。他们同时也是前述提到的 Potato Head Beach Club 的设计方。       在 Katamama,设计团队规划了相比一般酒店更为宽广的生活休闲空间,以满足 PTT Family 集团提出的“量身定制的亲密和宁静氛围”,58 间客房均为结合了当代设计语言和传统材料的高端套房。       每个套房内均配备了一系列艺术品、精制家具和珍贵的收藏品,其中一部分更是业主的私人收藏。而每间套房的室外空间,阳台、宁静的花园和独立泳池都是标配。       我们来看酒店的入口,一个低矮的树冠状的入口屋顶向外伸出,遮蔽住入口处的楼梯,用了深浅不一的砖红色当地砖石,中间穿插着一些柚木木材。       走入酒店内部,当地砖石仍然唱主角,设计团队选择尽可能地将其暴露在外,自然气息扑面而来。一部分装饰地板选自爪哇岛,另有一部分水磨石地板则是就地取材。       共同参与室内设计创作的还有来自新加坡的工作室 Takenouchi Webb。家具的选择能看出酒店业主的偏好,其中很多都是其私人收藏,比如丹麦家具大师 Hans J Wegner 的 Rocking 椅,以及 Arne Jacobsen 的椅子。       另有一些装饰品则是印尼当地工匠为 Katamama 酒店量身而作,比如纺织物和陶瓷,特别是手工编织的地毯,尽显巴厘风情。而日本设计师 Hiroshi Fujiwara 联手乌布艺术家 Gaya 创作的香薰挥发瓶,泗水工匠用印尼柚木制作的各种木制装饰品,都是对酒店本土化意识的更好诠释。       Seminyak 不缺好的餐厅和酒吧,但若是你想在酒店休闲放松,MoVida 餐厅和 Akademi 酒吧都可,前者提供的是西班牙马德里的美食,后者则由屡获殊荣的调酒师 Dre Masso 创立,以惊喜的印尼热带材料,向食客提供一系列精心调制的鸡尾酒。       我们顺手查了一下 Katamama 酒店的价格,4 月基本已经预定满了,5 月份的价格在 2000-3000 元间浮动,若感兴趣不妨点击这里查阅。       据称,这只是 PTT Family 酒店扩张计划的第一步,第二间将于 2018 年开业的酒店交由雷姆·库哈斯领衔的 OMA 建筑事务所设计,而巴西工作室 Studio MK27 则接手了 2019 年开业的第三间酒店的设计工作。       本文转载自百度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1-10-21
想让无人车尽快合法化,Google 和福特、Uber 联盟了
想让无人车尽快合法化,Google 和福特、Uber 联盟了
       一辆全功能的无人车据说还要 30 年才能上路,这是 Google 负责无人车项目的 Chris Urmson 今年 3 月份说的话。如果政府在制定无人车的监管条例再慢一拍的话,这个时间段无疑会更长。       为了催促政府在制定政策上快一点,5 家正在着手研发无人车技术的公司在本周二组成了一个新的组织——让街道更安全的无人驾驶联盟,这 5 家公司包括 Google,两家汽车制造商福特、沃尔沃,以及两家打车服务 Uber 和 Lyft。       这是一个游说团队。团队负责人是大卫·斯特里克兰(David Strickland),他将担任这个新联盟的法律顾问和发言人。早前,他曾为联邦高速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工作,也就是说,斯特里克兰要代表这 5 家公司去游说前东家了。       这个新联盟更大的主张,还是在无人车的安全性上。斯特里克兰称: “无人驾驶技术将使得美国的道路变安全,也能减少拥堵情况。”这也跟 Google 此前宣传的无人车卖点几乎一样,认为这项技术能减少美国交通事故的发生。       根据美国交通部(DoT)部长 Anthony Foxx 今年 1 月份的说法,美国交通部将在 7 月前推出指导条例,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听取各方意见进行完善。即便最终覆盖全国的监管条例还遥遥无期,但 6 个月时间制定初步的指导条例,看上去还是比较快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无人车技术。联邦高速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负责人 Mark Rosekind 认为,无人车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在本月 8 日的第一次听证会上,有不少人同样有这样的担忧,包括认为早期无人车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做成武器等。       平衡这些忧虑和科技公司的不断推动,是美国政府要做的努力之一。从无人车技术更大的推手 Google 的角度来看,这次和其他 4 家公司组成联盟,似乎也意味着 Google 在无人车法律这件事情上开始向政府妥协。此前,Google 可是认为无人车不需要额外的法律。       最后提一句,上述联盟中的 5 家公司先后开始了无人车的研发。即便是跟 Uber 竞争的 Lyft,今年 1 月份拿到了通用 5 亿美元的投资后也在研发无人车。       本文转载自百度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1-10-20
上海宝藏 | 以这座城市为名,它开创中国机械手表量产先河
上海宝藏 | 以这座城市为名,它开创中国机械手表量产先河
       1958年7月1日,一款售价为60元的17钻长三针手表在上海第三百货商店上市,不久便售罄,一上午超过1000人登记排队购买。冯玉民手中的这块表就是当时人们竞相购买的同款——“上海”牌a581型,它是我国第一款投入量产的机械手表,也是第一款与上海同名的手表。       自1972年入行至今,冯玉民右眼上的放大镜就没卸下过几日,回忆在榆林路上海手表厂的往事:“它对我的印象太深,很深…”从凭票购买,到鲜有人问津,再到重新打开市场,冯玉民陪着“上海”牌走过了半个世纪。拆合过无数的表,见过许多爱机械表的人,他猜想那些喜欢手表的人是希望时间不要停下来,而时间的意义在于传承。当他听销售部的同事说起,近来网购“上海”牌手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他觉得:“这是想得到的事,它和上海同名,也是机械表的魅力。”       本文转载百度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1-10-19
老凤祥,真的“老”了吗?
老凤祥,真的“老”了吗?
       砺石导言:诞生于170多年前的老凤祥,正面临着品牌老化的艰巨挑战。       1847年,卡地亚诞生于巴黎,1848年,上海诞生了老凤祥。虽然与珠宝品牌中的“顶流”近乎同时出生,但两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大革命后到拿破仑时期,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巴黎是王公贵族云集之地,法国的奢侈品牌慢慢崛起。法国的服装行业勃兴带动着珠宝、配饰品牌的崛起。搭着行业的春风、艺术的滋养、资本主义发展下的财富丰盈、社会的稳定,以卡地亚为首的法国珠宝品牌开启了百年的繁荣。       诞生于中国的老凤祥,有不输卡地亚的文化底气。       旧上海有着“远东第一大都会”和“东方巴黎”的称号,其繁荣程度冠于亚洲,自清末后一直是中国金融和经济中心。无数的超级富豪聚集在这里,十里洋行的纸醉金迷处处可见。凤祥银楼的故事也产生于此。凤祥银楼:繁华戛然而止       中国古代皇室的奢侈生活,在古人的文学作品以及艺术绘画中可见,这种奢侈享乐之风,在民国时期还有流传。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上海南市大东门“凤祥银楼”落成。初创时期,凤祥银楼主要卖金簪、镶玉簪、项链、扣花等金质饰品,因成色足赤,精镶细嵌,生意日渐红火。       1919年30岁的费祖寿从父亲费汝明手中接掌凤祥银楼,凤祥银楼遇到了它生命历程中的第一位“大人物”。       接管银楼后,费祖寿精于产品,诚于服务,使凤祥银楼在精致金银、朱翠、钻石、饰品领域闻名遐迩。凤祥银楼仅金项链一项,就有锉平链、铰棒链、竹节链、如意链等十余种,“风采牡丹”、“鸳鸯戏荷”等小巧玲珑的饰件,在名流圈中相当风靡,甚至针对不同季节,也有不同花式的饰品,它还为一些顶级名媛打造量身定制款产品,虏获了一众贵妇。       1931年,凤祥银楼接到了一个“神奇”的订单,这个订单将它送上了行业龙头的宝座。这一年上海滩大亨杜月笙家族祠堂落成,杜月笙向银楼定制中型水缸尺寸的银鼎礼器。当时上海各银楼对如此大型的银器都望而却步,凤祥银楼却出色地完成了要求。它借此一举超过杨庆和、裘天宝等著名老店,成为当时上海滩最有名气的顶级银楼。       凤祥银楼成为上海九大银楼之首,日销售黄金千两,库存黄金数以万计。其生产的精致首饰、珠宝装饰、把玩器皿等产品,甚至受到过宋美龄、章士钊的青睐。凤祥银楼分号越开越多。       但生意再好也难逃社会动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凤祥银楼迎来了命运的转折。民众颠沛流离、社会动荡下,奢侈品的消费急转直下。       1945年,连年的战争让银楼行业动荡不安,眼看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又发起内战。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巨大财政赤字。为了弥补亏空,国民党开始疯狂印钱,市场愈发萧条。1947年,国民党宣布实施经济紧急措施,中央银行既不配售黄金,又加以硬性限价,大批银楼被迫关门歇业,老凤祥就在其列。浴火重生又再次跌落       1949年建国之后,国家层面提倡勤俭节约,社会层面则运动不断,奢华和高雅之风不再,富有阶层也消失了,但老凤祥却意外有了重生之机。       1951年,在陈毅市长的关怀下,中国人民银行出资15万折实单位(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保值计价单位),购买了南京东路432号老凤祥银楼整幢大楼的固定资产。1952年,南京东路的老凤祥银楼重新开业,更名为“国营上海金银饰品店”(下文称老凤祥)。作为国营金店,“老凤祥”迎来了二次腾飞。       它吸引了众多中小银楼顶尖工匠,号称“108将”。从金银饰品、翠钻珠宝、中外器皿、珐琅镀金,到宝星徽章、盾牌摆件、物像建筑,老凤祥的产品热销海内外。更为荣耀的是,宴请外国贵宾、航空航天工程、尖端科技突破等大事件活动中,都常出现老凤祥物品的身影。国务院、人民大会堂等国家重要场所,也都有老凤祥的匠心制作。       但由于当时我国对金银的管制,珠宝首饰行业被动发展,进程缓慢,工艺多以传统手工为主。没有旺盛的需求和辽阔市场的老凤祥缺乏创新动力,有些珠宝工匠从学徒到退休都制作同一类产品,与外国工艺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富有阶层再一次出现,高雅文化需求再次回温。凭借老凤祥的履历,它做中国顶级奢侈品牌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和文化条件。只可惜,中国的现实环境却没有给予老凤祥这个机会。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富有阶层和高雅文化分属两个不同的消费主体身上。对传统工艺和文化内容识货的,财力一般,而买得起奢侈品的人却无法识别中国高雅品牌中含蓄的文化味道。对比之下,西方奢侈品的贵族明星带货、浅白的品牌故事、清晰易辨的logo,更容易被他们接受。改革开放后,国际品牌让老凤祥毫无招架之力,轻松拿下了土豪们的奢侈品启蒙。老凤祥向上探优势尽失,向下探到大众市场掘金呢?       由于机制僵化,内部管理也一团糟,在民营金店大量涌现的时候,臃肿迟钝的老凤祥也没办法快速把自己“放下来”在市场中攻城略地。       1996年,在国退民进的指导思想下,“老凤祥”进行了品牌重组。被称为上海首饰业“四大名旦”的上海老凤祥总厂(老凤祥)、上海宇宙金银饰品厂(宇宙)、上海工艺美术首饰研究所(嘉龙)、上海珠宝玉器厂(申龙)以及建立不久却已展露头角的上海大同行珠宝首饰汇联合,组成了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       本希望通过联合彼此成就,但重组不是良药,1998年老凤祥销售额在7亿左右,一年利润勉强达到1000万,跟民营和国外同行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机制的束缚让老凤祥喘不过气,管理者也回天乏术。       那时,谁也没想到十年后,它却一举登顶中国黄金行业之巅,品牌价值超过60亿。与第一铅笔“换魂”老凤祥的重生,要感谢“中华牌铅笔”。       作为上海工业系统成功改制的典范,1992年7月“中华铅笔”就登陆资本市场,更名第一铅笔,成为上海工业系统较早改革上市的股份制企业。通过引进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运营、实施激励约束制度、奖惩与个人收入挂钩,第一铅笔成功跻身世界铅笔制造业三强。为了帮助老凤祥摆脱困境,1998年第一铅笔根据轻工业局的部署,斥资6840万元收购了“老凤祥”50.44%的股权。       被铅笔集团收购,老凤祥几乎已经注定不会延续国外奢侈品牌的运作路径,而是调转方向扎入了大众市场。       控股老凤祥后,第一铅笔书记胡书刚起初并不想用卖铅笔的逻辑来卖珠宝。“除了第一铅笔的总经理石力华兼任老凤祥总经理外,第一铅笔一个人不派,一个人不带。”胡书刚说,“管理的本质是相通的,我们要做的是头脑清醒、思路对、机制活、管理严、奖惩分明。我们不是内行,为什么不能用内行来管理呢?”       但胡书刚显然理想化了。虽然第一铅笔为老凤祥注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老凤祥的体制还保持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样子,其经营未改颓势。1998-2001年间,很多优秀的设计师、技师、经营管理人员都去了竞争对手那里,老凤祥在市场中也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当时老凤祥实施了全员持股,但对促进生产力无济于事。“全员持股就等于没有持股,大锅饭的局面还是没有打破”,第一铅笔总经理石力华说。       2000年,44岁的石力华决定对老凤祥进行刮骨疗伤。此后,2001-2011年十年时间石力华将老凤祥销售额从7.5亿,提升至200多亿,销售额增长了28倍,利润增长了140倍。石力华如何实现了这一增长传奇?       首先,他用了两年时间清理店铺。“老凤祥自己的银楼,必须卖自己的产品。”这是一条原则。清理之后随之放手,“此前老凤祥公司对下属子公司开银楼有严格限制,此后全面放手,允许子公司自行开立银楼。”老凤祥的店铺数量突飞猛进。公司还通过区域总经销、加盟连锁店、特许经营的方式,遍地开花,奠定了渠道优势。2001年只有30多家门店的老凤祥,2011年已经拥有七百多家连锁银楼和近两千个销售网点。       第二,恢复下属工厂生产,遏制了过去产销分离的恶性循环。“走出这一步非常难,因为当时企业未分配利润亏损1200万,银行也要抽资。我们只能靠土地置换来还钱,和银行商量不要抽资,逐步把生产能力恢复。没有生产能力,企业怎么生存呢?”石力华说。       第三,对产品结构、行业结构进行大调整。将传统的“黄金、白金、钻石、白银”四大品类,向高毛利、高创意设计、高工艺领域倾斜,形成“金银铂钻翠玉珠宝”八大品类。撤并岗位、关停并转下属微利或亏损企业、分流安置冗员、下放部分小微企业。对产业、人才进行重组,将优势资源向高毛利产品聚集,从而加速资金周转,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       第四,将全员持股改为经营者和骨干持股。“我们要把企业放在有信心、有忠诚度的人手里。”“鉴于企业当时的经营情况,谁也看不清未来,职工自愿退股者众多,经营层自愿认股者少。”石力华介绍。最终,原来分散在1500多名员工22%的股权落实到149名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技术团队和100名没有退出的职工手中。类似机制也在下属企业推行。       第五,老凤祥对于其他人员,亦按照职能模块重新设计了考核激励方案。在业内率先实行“设计师、技师、制作工、营业员”四大首席聘任制和一、二、三级的梯队递进体系,创建了大师原创工作室,分配倾斜关键岗位、关键人才。生产工人计件,销售人员提成,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工资体系透明。       第六,享受利益的人也要承担风险。老凤祥十年没有一分坏账,“个人赔偿机制”的设立,是保障股东利益不受损的独门秘籍。在老凤祥,有一个没有公开宣传的严格的赔偿机制,即任何业务员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如客户坏账、产品缺失都必须进行赔偿,而且这个赔偿制度一直扩大到更高的经营层。“包括我自己也赔偿过,”石力华说。       第七,品质保障。除了对产品高于国标的严苛要求外,老凤祥服务也实现了标准化。《“老凤祥”银楼十大管理标准》确保了每一个消费者都会得到良好的服务。公司还有黄铂金调换、修理出新、特规定制、宝石检测、消费讲座等“十大特色服务”,解决了消费者消费的后顾之忧。       “老凤祥”被注入了新活力,在国字号老品牌普遍陷入困境之时飞速增长,成为第一铅笔的增长引擎。2008年公司文具制造业收入为2.82亿,同比降低7.39%,而金银珠宝制造业收入高达78.76亿,同比增长43.41%。       赵雅芝作为品牌的形象代言人,让老凤祥的名字飞进每一个人的耳朵。曾经摇摇欲坠的公司脱胎换骨了。2009年,老凤祥抓住国企改革机遇,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将黄浦国资委持有的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27.57%股权和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100%股权整体注入到上市公司平台,实现了集团整体上市。“老”凤祥的新挑战       2009年,美国人均珠宝消费1337美元,日本人均珠宝消费1562美元,中国人均珠宝消费只有142美元。中国珠宝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在此背景下,中国珠宝市场集体进入了“渠道下沉和终端为王”的时代。       面向大众市场是老凤祥重生的良方,但疯狂奔跑也让老凤祥渐渐丢失了曾经独树一帜的文化底蕴,淹没在周大福、周生生、周大生、六福、谢瑞麟……等等一众珠宝的跑马圈地之中。       下沉市场对珠宝的消费仍处于启蒙状态,更直白的说就是对贵金属材料的消费。在各家纷争之下品牌溢价极低,高精尖工艺根本没有生存土壤。克价才是市场决胜的关键。为此很多品牌都将款式生产外包,进一步加剧了市场雷同现象。       虽然老凤祥有100多位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称号的老、中、青三代设计师,但即便是中国优秀设计师的设计也不一定能得到市场认可。大众的审美被西方驯化,东方文化尚没有形成审美风向,导致中国品牌的原创设计要么是东施效颦,要么是鸡同鸭讲。缺乏创新动力、缺乏市场磨合,很容易让品牌陷入曲高和寡、闭门造车的尴尬境地。至今老凤祥产品设计差依然是它的阿基琉斯之踵。       中国的消费者对珠宝品牌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品牌印象,卡地亚、蒂芙尼、宝格丽是奢侈品牌,周大福、周生生为综合优秀品牌,老凤祥成为黄金第一品牌。但随着中国经济消费能力的发展,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符号趋于弱化,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痴迷黄金产品了。       作为祖母的品牌,老凤祥的“老”正在成为它时尚化路上的绊脚石。设计能力不佳,无法让老凤祥的文化定位转化成文化优势,西方首饰品牌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中国元素首饰,又在蚕食着老凤祥的文化阵地。       为了抢夺Z世代,老凤祥在产品中融入了迪士尼元素,将代言人换成了更为年轻的陈数,还通过抖音、微博等制造话题爆点提升年轻人对品牌的好感。但设计上的短板和品牌刻板印象,让老凤祥“老态”的形象似乎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如今老凤祥在全球有3000多个销售终端。加盟店铺出现的管理问题,导致在网络上出现了“老凤祥导购员服务态度差”、“老凤祥有欺骗顾客行为,怎么投诉?”等等老凤祥服务差的帖子。这成为了老凤祥的又一挑战,让它在与周大福、周生生等一众品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老凤祥并非没有机会。       老凤祥面对的是竞争最激烈的时代,也是文化崛起更好的时代。从李宁、大白兔等一众国民品牌的崛起不难发现,本土品牌迎来了发展的好时代。在中国消费者对西方文化感到疲倦后,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已势不可挡。       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一定需要依托本土品牌,170多年的经历,是老凤祥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国潮热和民族文化的复兴,老凤祥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品牌塑造上来,重拾断裂的品牌文化,并为这种文化找到标杆式的表达。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昌明的政治前景,这是老凤祥浴火重生的契机。让中国产品有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表达,这才是老凤祥未来腾飞于世界的机会。       本文转载自钛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21-10-18
重庆美昊源实业有限公司

备案号:渝ICP备20008139号-1  备案图标.png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2799号

技术支持:重庆畅搜科技

联系方式
400-689-6333
重庆美昊源实业有限公司
扫一扫
重庆美昊源实业有限公司
扫一扫